高敏感兒父母必讀!
現代父母的焦慮出自以左腦為主的教養方式
心連心的深層教養是以右腦為主的教養方式
只要你能覺察、感受自己當下的情緒,
對孩子放下批判、放下強求、保持靜心,
自然能讀懂孩子的情緒,關注孩子真正的需求。
現在的父母為什麼越來越焦慮和擔憂?
在這個年代,教養不再是把孩子拉拔長大,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已。然而,我們聽到的教養建議都有難度,更別說要在疲憊、高壓或情緒高漲的時候實行,導致大家瘋狂擔心自己哪裡做錯了。我們經常照本宣科,擔心不照做可能會傷害孩子。你努力照著專家的教養方法,但往往只是「做出」好父母的樣子,而不是營造心連心的連結,讓一切自然而然發生。
你當下的焦慮與煩躁,往往都會反應在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上。在學齡前,孩子就像你的一面鏡子,時時與你同步調。所以,當我們習於用左腦模式與孩子的互動,每天都塞滿的行程和刺激,你對孩子只剩指導規矩、擔心身體、進行活動、消費行為……。這只會讓你的壓力變大,筋疲力盡,你也會發現孩子容易情緒失控(暴怒、哭泣、毆打父母、摔東西)。
【反思】
‧你和孩子經常有機會「活在當下」,不做事、不思考、不趕時間、不規劃、不憂慮嗎?
‧你跟孩子相處時,經常感覺自己很忙碌,正在想別的事情,或者正在處理事情嗎?
‧你何時會因為孩子而生氣、焦慮或壓力大呢?
為什麼孩子需要父母幫忙調節情緒?
由於孩子的大腦尚未成熟,對於情緒的容忍度極小,難免會大哭、尖叫、激動、抱怨、大吼,讓我們覺得很「難教」。小孩會任由情緒擺佈,他們「唯一的關閉鍵」是在父母身上。
如果你太想要與孩子的感受切割,急著叫孩子「別這樣」、「沒有這麼糟」、「沒關係」,這會妨礙孩子培養EQ,導致他們開始壓抑、否認、逃避情緒。如果你誤以為孩子是針對你,而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這會導致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只好每次都用大吵大鬧來宣洩情緒。
如何不威脅,也能讓孩子聽進你的話?如何不處罰,讓小孩尊重父母?如果太溫柔,孩子會不會被寵壞?
教養和權威之間不好拿捏,但真正良好的教養必須有高度溫情(連結)和高度權威(高期待,但是不恫嚇、不責怪、不羞辱)。唯有親子之間建立穩固的連結,父母施展權威時,才不會妨礙長期教養目標,例如:培養內在韌性、樂觀、自我接納。
你是孩子情緒的「代理腦」,你的情緒調節能力好壞,對孩子影響很大。如果你經常情緒失控或與孩子疏離,孩子會開始封閉心房,或者老是纏著你,又或者放大情緒反應來跟你討拍。所以,你可以透過書中「覺察、安撫、反思」的三階段,幫助孩子培養情緒韌性。
心連心教養讓你和孩子相處更輕鬆、更幸福
本書教你善用現代神經科學的力量,不需要你去「做(doing)」什麼改善親子關係,而是教你如何放鬆你自己,與孩子「同在(being)」,心連心教養能讓孩子的身心發展健全,滋養孩子的大腦,長出一輩子受用的心理韌性、同理心、自我接納與真誠,也更容易融入團體與適應社會。
當你試著去訓練自己的心智和神經系統,學會調節自己和自己的情緒,而能創造無數「情感共振的瞬間」。你甚至不用管束孩子的行為,因為你早已「讀懂」孩子的心,直覺會告訴你孩子需要什麼。
你會開始依賴直覺來教小孩,小孩也會喜歡跟你在一起,甚至想要討你歡心,真心把你說的話聽進去,而不是唯恐失去你的愛,或者擔心受懲罰。教養變成互惠的過程,久而久之,你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再有「付出」卻得不到回報的感受,反之你會從中獲得滋養,由衷感到值得和喜悅。
雪莉‧喬漢的心連心教養法回歸每個人的初心,它是在釋放現代家長的壓力,讓教養也可以是一段順應本能,自在而有趣的過程。
本書收錄「引導你與孩子深層連結」的10個正念練習:
01練習:學習覺察和感受,放下思考和評斷
02練習:連結你的右腦和左腦
03練習:連結你的右腦,讓自己慢下來
04練習:培養情緒調節的能力
05練習:學習鎮定和安撫不舒服的情緒
06練習: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07練習:對自己的慈悲心
08練習:跟孩子相處時有安全感,而非帶著壓力。
09練習:抑制交感神經和活化副交感神經
10練習:慈心靜觀
回函贈品:10個正念練習影片檔
根據本書作者網站的正念引導音檔(reurl.cc/R6Y6Me)錄製中文版,
由靈性老師Hareen翻譯並錄製,帶領你放鬆大腦、放下焦慮,和孩子深度連結。
本書特色
這個心理負載滿檔的時代,父母對孩子難以保持開放、溫暖和連結。有了這本書,就算在你最忙碌的時候,你跟孩子相處仍會懂得放鬆,保持親切和慈悲心。你會覺得教養沒那麼高壓和複雜了。教養也可以是一件自然快樂的事情!
你也是第一次學習怎麼當父母,可能不太明白如何同理孩子的情緒。如果你的父母也是不習慣討論個人情緒的人,只關注你的行為,而不在乎你的感受。漸漸地你也開始壓抑情緒,覺得這樣沒什麼不好。
但是,當你有意識覺察你的童年經驗,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就會不一樣。因為小孩到25歲之前,腦部都還在活躍生長,一生都有修改的可能。由此可見,當你有所改變,採用心連心教養,便會引導孩子展現你期待的結果和價值。
記住了,情緒並沒有對錯,重點是我們因應情緒而採取的行動,對於情勢有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