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營隊|知行學旅分享
經歷了兩週的台灣文化營隊洗禮,我們終於回到澳洲。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仍在腦海中翻攪,待我慢慢沉澱、細細品嘗這趟返鄉旅程的美好樣貌。
第一站:知行學旅
由於我們長居在南半球的澳洲,無法參加台灣暑假的前兩梯次活動,特地詢問主辦單位是否有能配合澳洲學校假期的時段。很快就收到 Helen 老師的回覆確認,效率滿分、令人安心。
課程與活動安排
知行學旅每天上午的課程與下午的文化行程安排相呼應,主題設計完整,讓孩子在不同天學到多種AI應用與相關軟體,內容扎實又有趣,孩子真心喜歡,回家後也還會主動延伸操作與分享。
下午的實地探索更讓人印象深刻:從大稻埕的歷史街區、故宮的歷史文物、和平島的地質文化、青田街的宗教散步,到林安泰古厝的傳統建築,每個景點都與台灣文化緊密連結,孩子在行走中理解了台灣多元又豐富的文化背景。
不過也觀察到一點:故宮博物院的內容相對艱深,對成人而言尚且需要消化,對海外長大的孩子來說稍嫌不易。不過這點我們後面還有個小故事可以分享(笑)。
師資與帶隊老師
每位老師與助教都非常盡責與專業。我們有幾次跟著參與下午行程,觀察到老師不僅隨時留意年紀較小的孩子是否跟得上節奏,也會利用空檔與家長深入分享文化背景與設計理念,讓我們家長也收穫滿滿。
老師們每天會在群組中更新當天活動的亮點(highlights)與提醒(reminders),活動進行中也常有即時照片與報導更新,這份細緻與貼心,讓遠道而來的我們備感照顧。對長年旅居海外的我們來說,這樣的安排不只讓人安心,更有種被深深禮遇與接納的感動。
孩子的觀察與互動
初次參加台灣營隊,孩子們對能認識來自不同地區的夥伴感到興奮,也主動展開國民外交,在活動中大方進行「澳式英語教學」,據說在孩子間也引起了一些迴響(笑)。
不過也有小小建議:活動中孩子的年齡層差距稍大,建議未來若能依年齡或程度做分組調整,進行適齡的探索與延伸會更理想。例如年紀較小的孩子適合體驗導向,大孩子則可延伸至進階認知,增進廣度。
記憶中的文化連結
關於故宮博物院,故宮的藏品豐富,內容相對於成人都有些許難消化,對海外孩子來說稍嫌吃力。
但沒想到某天在商店裡看到「翠玉白菜」的鑰匙圈,竟然主動說:「這是故宮那個耶!」媽媽聽了驚喜又感動,說明看似艱澀的文化,其實早已在孩子心裡悄悄留下印記。
關於基隆和平島(舊稱社寮島)曾被西班牙與荷蘭殖民,並在二二八事件後更名為「和平島」,象徵對和平的期許。
孩子在地圖上看到「#二二八公園」,主動問起相關歷史。我們一起看了 #臺灣吧 的 YouTube 影片,搭配英文字幕,很快就理解這段沉重但重要的台灣歷史,甚至還發現家族中竟有親人在事件中受到波及,讓這段歷史顯得更加貼近與真實。
關於「神聖的路」青田街區,孩子有機會親自走訪青田街上交互相鄰的各大宗教場域:基督教會、天主堂、清真寺與藏傳佛教的文化館,深刻感受到台灣對多元宗教的尊重與包容。
這種「不同信仰共處一條街」的體驗,在其他國家也許難以想像,也更顯現台灣多元的包容力。
關於林安泰古厝,是個保存非常完整的傳統四合院閩式民宅建築。這裡意義非凡,因為媽媽的祖先古厝就是這類型的閩式建築。
兒時有空就會跟父母親一起回「阿祖厝 (a-tsóo tau)」,經歷過古厝三合院曝曬稻子、廟會、辦桌請客的回憶場景。
如今孩子走入這空間,重新講起「阿祖厝」的回憶,孩子也開始對媽媽的過去產生連結,印象深刻。
感謝再感謝
真心感謝 知行學旅 用心安排這次營隊,結合了孩子感興趣的 AI 科技主題,也串連了豐富多元的文化探索行程。
這次的台灣旅程,不再只是走馬看花的觀光點(台北101、貓空、九份、日月潭),而是深入了解這片土地的文化與歷史,讓孩子們更加認同自己是「台灣囡仔(Tâi-uân gín-á)」。
回到澳洲後,孩子主動把在文創商店裡挑選的國旗別針別在書包上。這樣的轉變,讓我感受到文化教育的力量,也讓我們對自己的根,有了更深的連結與認同。
也特別推薦給同樣來自海外、希望孩子體驗台灣文化但又不想參加過夜營隊的家庭。全日制但不過夜的設計,白天活動充實,晚上又能回家與家人共享,兼顧親子陪伴的選擇。
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參加更多這樣的活動,許願12-1月的冬季學旅,讓更多紐澳家庭回台灣體驗。
第一站:知行學旅
由於我們長居在南半球的澳洲,無法參加台灣暑假的前兩梯次活動,特地詢問主辦單位是否有能配合澳洲學校假期的時段。很快就收到 Helen 老師的回覆確認,效率滿分、令人安心。
課程與活動安排
知行學旅每天上午的課程與下午的文化行程安排相呼應,主題設計完整,讓孩子在不同天學到多種AI應用與相關軟體,內容扎實又有趣,孩子真心喜歡,回家後也還會主動延伸操作與分享。
下午的實地探索更讓人印象深刻:從大稻埕的歷史街區、故宮的歷史文物、和平島的地質文化、青田街的宗教散步,到林安泰古厝的傳統建築,每個景點都與台灣文化緊密連結,孩子在行走中理解了台灣多元又豐富的文化背景。
不過也觀察到一點:故宮博物院的內容相對艱深,對成人而言尚且需要消化,對海外長大的孩子來說稍嫌不易。不過這點我們後面還有個小故事可以分享(笑)。
師資與帶隊老師
每位老師與助教都非常盡責與專業。我們有幾次跟著參與下午行程,觀察到老師不僅隨時留意年紀較小的孩子是否跟得上節奏,也會利用空檔與家長深入分享文化背景與設計理念,讓我們家長也收穫滿滿。
老師們每天會在群組中更新當天活動的亮點(highlights)與提醒(reminders),活動進行中也常有即時照片與報導更新,這份細緻與貼心,讓遠道而來的我們備感照顧。對長年旅居海外的我們來說,這樣的安排不只讓人安心,更有種被深深禮遇與接納的感動。
孩子的觀察與互動
初次參加台灣營隊,孩子們對能認識來自不同地區的夥伴感到興奮,也主動展開國民外交,在活動中大方進行「澳式英語教學」,據說在孩子間也引起了一些迴響(笑)。
不過也有小小建議:活動中孩子的年齡層差距稍大,建議未來若能依年齡或程度做分組調整,進行適齡的探索與延伸會更理想。例如年紀較小的孩子適合體驗導向,大孩子則可延伸至進階認知,增進廣度。
記憶中的文化連結
關於故宮博物院,故宮的藏品豐富,內容相對於成人都有些許難消化,對海外孩子來說稍嫌吃力。
但沒想到某天在商店裡看到「翠玉白菜」的鑰匙圈,竟然主動說:「這是故宮那個耶!」媽媽聽了驚喜又感動,說明看似艱澀的文化,其實早已在孩子心裡悄悄留下印記。
關於基隆和平島(舊稱社寮島)曾被西班牙與荷蘭殖民,並在二二八事件後更名為「和平島」,象徵對和平的期許。
孩子在地圖上看到「#二二八公園」,主動問起相關歷史。我們一起看了 #臺灣吧 的 YouTube 影片,搭配英文字幕,很快就理解這段沉重但重要的台灣歷史,甚至還發現家族中竟有親人在事件中受到波及,讓這段歷史顯得更加貼近與真實。
關於「神聖的路」青田街區,孩子有機會親自走訪青田街上交互相鄰的各大宗教場域:基督教會、天主堂、清真寺與藏傳佛教的文化館,深刻感受到台灣對多元宗教的尊重與包容。
這種「不同信仰共處一條街」的體驗,在其他國家也許難以想像,也更顯現台灣多元的包容力。
關於林安泰古厝,是個保存非常完整的傳統四合院閩式民宅建築。這裡意義非凡,因為媽媽的祖先古厝就是這類型的閩式建築。
兒時有空就會跟父母親一起回「阿祖厝 (a-tsóo tau)」,經歷過古厝三合院曝曬稻子、廟會、辦桌請客的回憶場景。
如今孩子走入這空間,重新講起「阿祖厝」的回憶,孩子也開始對媽媽的過去產生連結,印象深刻。
感謝再感謝
真心感謝 知行學旅 用心安排這次營隊,結合了孩子感興趣的 AI 科技主題,也串連了豐富多元的文化探索行程。
這次的台灣旅程,不再只是走馬看花的觀光點(台北101、貓空、九份、日月潭),而是深入了解這片土地的文化與歷史,讓孩子們更加認同自己是「台灣囡仔(Tâi-uân gín-á)」。
回到澳洲後,孩子主動把在文創商店裡挑選的國旗別針別在書包上。這樣的轉變,讓我感受到文化教育的力量,也讓我們對自己的根,有了更深的連結與認同。
也特別推薦給同樣來自海外、希望孩子體驗台灣文化但又不想參加過夜營隊的家庭。全日制但不過夜的設計,白天活動充實,晚上又能回家與家人共享,兼顧親子陪伴的選擇。
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參加更多這樣的活動,許願12-1月的冬季學旅,讓更多紐澳家庭回台灣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