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
這兩天在別群看到一位匿名家長的分享,他接到老師的電話,才知道他的小學孩子已經一週沒去學校了。
這位媽媽平時每天上班前和放學後都會確認小孩有沒有上學,但這週孩子都謊稱有去學校。
得知實情後,媽媽感到很震驚和難過。
問了孩子之後,孩子覺得學校很無聊,學不到有用的東西,這週自己在網上學習投資、房地產和職業規劃,認為賺錢才是最重要的。
這位媽媽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孩子看重學校教育,特別是因為他自己也是大學畢業後從事基層工作的普通家庭背景,不知道該如何開導孩子。
================================================
依照慣例,我最喜歡在書中尋找答案了。
在書櫃裡尋找關於學習的工具書時,發現很多標榜著「十歲開始自己學」或是「12歲之前一定要學」的系列書籍;還有介紹職涯議題的書籍,如職業圖鑑和偉人傳記等勵志故事,但似乎跟我們的生活經驗難以連結。
今天孩子問為什麼要讀書?相信未來的明天可能也會問: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我們大人經過多年的生活經驗,往往會直接給孩子很多自身的觀點,直接下結論,要孩子努力不懈,要懂得感恩,認為未來才能有更多的機會。
這個年紀的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正是討論「讀書」跟「工作」的好時機。
與其討論為什麼讀書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思考讀書跟工作對人的意義。而這本《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就非常適合。
工作是為了串連社會
人是群居的高等生物,人跟人之間需要互相幫助,進而產生了社群和社會。這本書正是從不同的人與職業出發,討論工作的本質。
無論是小到幫助他人,還是大到將社會和世界串聯起來,工作都是重要的。付錢的意義即是表達此人對這份工作的感謝。
書中也介紹了不同的職業工作者的存在意義和價值。例如,有一些工作可能是隱性的,表面上看不出來對社會的直接貢獻,還有工作提供的是服務性質,使用稅金表示「感謝」的職業,像是公務員、警察、老師、醫護人員。
工作的方向
從喜歡、擅長、興趣、優缺點來深入思考不同的工作面相與可能性,可以讓未來的方向變得更具體。
小學到中學這個年紀的孩子,視野與身處的範圍還有限,對社會的結構了解不深。因此,等他們年紀再大一點,行動範圍擴大後,更有機會理解社會的運作,到時候再找自己想做的事也不急。
我想回覆原po的孩子:早點學會投資、學會賺錢也不一定比較厲害,重點是了解投資和賺錢的意義是什麼。
接下來是比較哲學層面的問題:
有錢就能幸福嗎?
賺很多錢確實可以買到想要的東西,但是有很多錢,並不一定能帶來幸福。健康、家庭關係、家庭經濟狀況是現代人判斷幸福的三大指標。
人類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如何善用生命,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工作是最重要的。
隨著時代變遷的「未來工作」
因為科技的進步,未來許多職業將被AI取代,以提供工作效率,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例如:在超市裡消費已經開始使用自動付款機,美國的舊金山和洛杉磯也已經有自動駕駛的計程車。
我們身處在這樣的世代,按照上頭交代的事項已經無法滿足,而是要「創造」新的機會,而這也是AI無法取代的。
回到原點,以「學習」為出發點來探討「為什麼要讀書?」的問題,似乎也比較容易理解了。
澳洲孩子的義務教育是5到16歲。學校教育的學科部分是社會的基礎,像是語言和數學計算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科學、歷史、地理這些科目也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生活和社會的脈絡。
我想對這位孩子說,讀書、學歷確實不代表一切,但在求職網站*上看到很多工作,基本條件都要求有相關的學歷。學歷對多數公司來說,是篩選和過濾應徵者的基本門檻,因為公司招聘無法直接了解你的能力和特質。
除此之外,我也認為學校最大的價值在於學習融入團體生活與訓練人際與溝通的能力。
身處在AI的時代,與其追求物質成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學習和工作都是人生成長的一部分,幫助孩子理解這一點,讓他們面對未來的挑戰更有準備,也在人生道路上找到幸福和成就感。
「工作能帶來成長路上重要體悟,而讀書則讓人生路上更幸福」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采實文化
*註:關於求職體驗也推薦 林晉如老師的著作《未來想過的生活:從13個教育現場、6張學習單、1篇作文,翻轉孩子的未來》聯經出版
延伸閱讀
《我們的工作之路》未來出版